血戰(zhàn)湘江的觀后感1
誠心論,鄙人對國產主旋律戰(zhàn)爭電影一直抱著只要有,就去看看的惻隱之心,一直是不拋棄,不放棄,一直有一個將心向明月的態(tài)度,都是希望,有一天中國主旋律電影,尤其是主旋律戰(zhàn)爭電影能有點進步,可惜,我錯了,錯了這么多年。
由于排片太少,昨夜,不得不跑到偏遠的南苑附近的金逸影城,看了22:40的晚場,從一坐下,看到開場的架勢,我就知道完了,但堅持看了下去,直到最后,真是徹底地寒心,不由地在心里說道:中國主旋律電影。∥乙恢苯o你機會,可是你自己太不爭氣了!
我并不像許多人那樣,因為反感內戰(zhàn)而討厭這樣的電影,相反我倒是覺得能把內戰(zhàn)拍好,那是真需要功力的,拍內戰(zhàn)要表現(xiàn)什么?是所謂信仰嗎?我認為不完全是,因為信仰是這個世界上最說不清的東西;是喋喋不休地再去說我們對,人家錯嗎?我也認為不完全是,因為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面,對與錯的關系也不是那么簡單的關系;還是繼續(xù)說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嗎?我還認為不完全是,因為時間會改變一切,那時的因未必真的就完全是現(xiàn)在的果。
那么,這種電影我們期待看到什么呢?我認為,就是能盡量回到那段真實的歷史當中去,尋找真正可信的故事,尋找真正閃現(xiàn)人性光輝的人物。他們說的話,不該是今天我們按意識形態(tài)修葺過的,他們的行為也不是我們按既定結果去編造的。
我們應該向美國電影看一點齊,人家也拍內戰(zhàn),但人家向來不天天吼著我們自己多么正確,對方是多么邪惡,而是在內戰(zhàn)中發(fā)現(xiàn)人的真實偉大的故事。比如《亂世佳人》、《眾神與將軍》、《葛底斯堡戰(zhàn)役》(蓋茲堡戰(zhàn)役)、《光榮戰(zhàn)役》、《林肯》等等,這些表現(xiàn)美國南北戰(zhàn)爭的影片中,那些鮮活的人物,沒有聲嘶力竭的非要站在哪一方,而是對所謂戰(zhàn)爭的“北方佬”或者“南方佬”都是很平等的視角和情感。至于最后,人物繼續(xù)選擇無關南北地,自由地、艱難地活著,還是選擇站到哪一方,那是隨著歷史潮流,小人物不得已的一種選擇,比如為北方軍打仗,戰(zhàn)勝后可以給多少土地或者給多少金幣,戰(zhàn)后他們會理直氣壯的去找戰(zhàn)勝當局兌現(xiàn)。最終,重要的是表現(xiàn)在殘酷的戰(zhàn)爭中,普通的每一個人是怎么穿越生死,是怎么堅忍地活下來的,離散的親人們是怎么團聚的,久別的故土,最終是怎么重新?lián)肀У?就像郝思嘉那樣歷盡劫波,重歸故里。
真實的歷史,真實的那時的世界,底層的老百姓們真有那種能力,就是天生能識別哪一方壞,哪一方好嗎?天生有那種界限分明的所謂階級感情,生來就知道該跟誰作對,該跟誰走?不可能!解放初期的電影或舞臺創(chuàng)作,可以,也必須那么表現(xiàn),或者八十年代以前,再或者新世紀以前,也還可以那么一廂情愿地表現(xiàn),F(xiàn)在,我們還沒有能力講點讓人可信又感動的故事,還一如既往地那么表現(xiàn),就只能是找惡心了。不管哪里來的資金,官方的,還是民營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繼續(xù)這么拍攝這樣的電影,就是極大的浪費,因為拍出來,除了讓觀眾漠視、鄙視和嘲笑,似乎別無二用了。
如果能換一個思維,僅僅是換個思維,并不改變意識形態(tài)的方向和價值,這部影片也是可以拍得可看一些的,遠的學美國八十年前的《亂世佳人》,近的學學《血戰(zhàn)鋼鋸嶺》。坦白地說,我們中國電影似乎還不懂得去尋找真正有人性價值的故事,我們只會如從前小學生作文一樣用“表現(xiàn)了什么,表達了什么,揭示了什么,批判了什么”,用這些體制化的方法去拍電影,結果只能越來越討嫌。難怪曹禺先生認為他的黃金創(chuàng)作時間,僅僅屬于1933至1942,這期間,《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此后54年,他再無偉大的作品問世。
這部影片看起來也沒少花錢,如此結果,似乎,一點也不顯得意外和可惜。
首先,影片陳舊的主題,沒能綻放一點嶄新的光輝,就那么一件事,從教科書到舞臺,從電視劇到電影,已經反過來倒過去地講了千百遍,故事是陳舊的,但我們需要在陳舊故事中發(fā)現(xiàn)閃爍人性光輝的人,讓這個人的可信感人的經歷,讓我們再次去相信并感動,F(xiàn)在,我們沒這個能力,這部影片更是沒有做到,而且糟糕愈甚。
其次,影片的拍攝也很凌亂,戰(zhàn)斗場面極度雷同,沒有推進的層次感,似乎就是拍了一大坨,有需要就拿出幾個鏡頭用用,能看到的就是雙方的人聚成一大坨子,拿著槍,怒目圓睜,相互猛烈開火,看起來,這場仗,雙方消耗子彈至少得上千萬發(fā)。
再其次,影片人物的塑造也沒有進步,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塑造自不必說,必然原地踏步,難有新進步;保劍鋒飾演的陳樹湘和張一山飾演的李天佑,兩個角色就是拿著槍怒吼著,向敵軍玩命開火,沒有任何可以發(fā)揮的角色魅力的機會;那個裁縫一家和國軍逃兵,是想用來說事的,但最后,也只能是勉強說事了,毫無動人之處。
再再其次,本片的煙火效果很糟糕,很沒有層次,混亂一片。也許因為特效的問題,天上的飛機,漆黑沒有質感,地上的色彩總是壓得暗無天日的,這樣固然增加氣氛,但其實也是藏拙,可惜,沒有藏住,比如鏡頭的重復使用,依舊一目了然。
最后,想說的是,如果本片放棄所謂全景式的偉大描寫,只表現(xiàn)彭德懷的十八團和陳樹湘的34師的故事,或者只表現(xiàn)陳樹湘的34師的玉碎之戰(zhàn),作品面相上就會好些,作品吸引力也會好一點點,如果能樹立好一個主要人物,拍好了,是可以感人的,至少不會討嫌。
中國主旋律電影的問題,其實也是中國電影的問題,即故事不可信,人物不動人,制作匆忙潦草,有的只是轟轟烈烈的商業(yè)宣傳,觀眾們參與一下,像一陣風一樣,就過去了,沒誰會再想起,最終什么也留不下。
如果說,八十二年前的血戰(zhàn)湘江,慘烈而偉絕,那么電影《血戰(zhàn)湘江》呢?錢沒少花,罪沒少遭,最終這結果,這么寡淡而無趣,該作何感想呢?
草草此文,亦算是為這部少人關注的影片,奉獻上一份認真的關注了。
血戰(zhàn)湘江的觀后感2
2017年7月6日下午3時~5時,生物醫(yī)學工程系與醫(yī)學結構生物學研究中心聯(lián)合黨支部開展了慶“七一”支部主題黨日活動,組織支部全體黨員和群眾在洪山禮堂觀看了電影《血戰(zhàn)湘江》。
該影片是一部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建軍90周年、迎接黨的xx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獻禮影片,生動地講述了83年前中央紅軍在湘江上游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與xxx軍苦戰(zhàn)5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突破了xxx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xx圍殲中央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深刻揭露了反圍剿中黨內以李德、博古為代表主張的左傾錯誤路線使黨和紅軍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由長征出發(fā)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余人;真實再現(xiàn)了紅軍34師官兵顧全大局、前赴后繼、勇于犧牲,全力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大無畏精神。影片充分揭示了什么是大局意識、什么是核心意識、什么是犧牲精神、什么是干部的表率作用,讓我們從中很受教育。
很多黨員和同志們在觀影時流著眼淚,內心受到了無比的震撼和感動,特別是紅軍將士“對黨的無限忠誠、對中國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在巨大困難和強大敵人面前,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個人犧牲”的大無畏英雄氣概深深地感染著我們?偨Y會上,大家一致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央紅軍之所以在如此困難的境地,依然能絕處逢生,靠的不光是以毛澤東*為中心的領導人的正確靈活的作戰(zhàn)方針,還有一心想著群眾,敢于直面困難,甘于奉獻,團結一致的基層干部群體。
看完影片大家聯(lián)系實際,感觸頗深:影片中黨內的左傾錯誤路線使我們的紅軍5萬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歷史的教訓決不能忘記!當今社會也許還有李德與博古式思維的殘留和身影。由于思維和認知水平有限或者缺乏領導智慧,有些黨員干部不知不覺地充當了“李德與博古”,使我們的工作和改革措施不能順利實施。我們應該以史為鑒,必須深刻反思現(xiàn)實問題。
一個部門或單位,領導集體正確的決策,實行正確的路線和方針政策,對取得改革成功至關重要!尤其要發(fā)揮黨支部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發(fā)揚民主集中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充分聽取黨員群眾意見和建議,決不能獨斷專行搞“一言堂”,只有實事求是、及時修正路線錯誤、改變落后的觀念才是改革制勝的法寶。
支部黨員和群眾通過這次活動,感觸頗深,表示要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在工作中要心系學院和中心,樂于奉獻,立足崗位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開創(chuàng)基礎醫(yī)學院的美好未來發(fā)光發(fā)熱。
血戰(zhàn)湘江的觀后感3
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的烙印,有時這種印跡或改變歷史或被歷史的狂沙所覆蓋,湘江戰(zhàn)役屬于前者。
當歷史走到1934年的時候,年輕的中國共產黨還受共產國際的領導,兩個20歲出頭的人領導著中國革命,一個是留學生*博古,一個是共產國際派來的毫無戰(zhàn)爭經驗的軍事顧問李德。政治和軍事上的“乳臭未干”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導致了在湘江戰(zhàn)役中付出了5萬多條生命的慘重代價。當歷史走到今天,我們總想用“假如”來回味:假如博古和李德不一意孤行,假如早點扔掉大批輜重,快速踏過湘江,那陳樹湘他們是不是能活下來?有些人看到的是權力,20多歲就做了*,李天佑就做了師長;有的人看到的是我們和平的來之不易,應該知足;而有的人卻將權力淪為腐敗的工具,為個人謀私利。真應該請他們好好看看這部電影,讓他們“穿越”到湘江戰(zhàn)役里去。
一部電影反映了導演或者編劇的意志,使我們需要追隨他的想法去思考,去認識。通過幾個典型人物和兩條主線使我們了解了湘江戰(zhàn)役的全貌,一條是由紅一軍團長林彪,紅三軍團長彭德懷,紅五軍團三十八師陳樹湘等幾個重要人物串成,刻畫了保衛(wèi)*順利渡過湘江所付出的努力和代價,一條是以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與博古、李德的錯誤軍事指揮的博弈。任何時候都存在矛盾,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什么是主要矛盾,那時的主要矛盾就是快速渡過湘江,而博古李德的錯誤是要保住財產,以8萬人堵住50多萬圍追堵截的追兵。人生幾十年,關鍵就一兩步,或者說被別人記住的就一件事,我們希望被別人記住什么,我們能讓別人記住什么,作為黨員,我們能為黨帶來什么,當生命結束的時候,我們的墓志銘是什么?
《血戰(zhàn)湘江》是長征的第一步,也是損失最慘重的一次。博古說,鬧革命就是要流血犧牲的。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如何懂呢?有些流血犧牲是值得的,有些就是盲目的,比如百日維新中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當他說出“我自橫刀向天笑”的從容,歷史沒有因為他的死而改變,單純的一腔熱血。我們還聽到“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似乎保全了生命,還有反抗的星星之火。這個時候,需要的是智慧,是抉擇。事實證明,經過了28年艱苦卓越的戰(zhàn)爭和流血犧牲,新中國誕生了,我們的黨經歷了偉大的歷史考驗,突破三座大山,人民得到解放。
影片6月30日上映,昨日是7月4日,從觀影上座率看,不太理想。同期上映的《變形金剛5》則大賣。為什么?回頭該是反思我們教育的時候,天天在電視臺看抗日神劇讓我們麻木了?“不能總灌輸苦難教育,應該快樂生活了?”,現(xiàn)實是我們的愛國教育做的很不到位,“我們從哪里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教育要時刻銘記,沒有這些先烈,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會是什么樣?感恩是美德,更是一種品德,沒有德,官員會腐敗,百姓會拜金,再到了戰(zhàn)爭年代就會賣國。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也正是湘江戰(zhàn)役,讓我們年輕的黨認識到了毛*的正確路線,才在遵義會議確立了毛*的領導地位,從此我黨才走向成熟。
血戰(zhàn)湘江的觀后感4
在我黨建黨96年之際,省水利廳機關黨辦組織大家觀看電影《血戰(zhàn)湘江》,讓我們接受了一次生動的革命歷史傳統(tǒng)教育,也是一次令人震撼的理想信念教育。
影片講述了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在湘江上游廣西境內與xxx軍苦戰(zhàn)5晝夜,最終強渡湘江,突破xxx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的偉大歷史。湘江之戰(zhàn)粉碎了蔣xx圍殲中央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中央紅軍也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由長征出發(fā)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余人。隨后,*召開了遵義會議,重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影片成功塑造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紅軍領導人在長征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深刻揭露了左傾錯誤路線給紅軍帶來的慘痛損失,生動表現(xiàn)了以紅軍34師為代表的紅軍將士前赴后繼、勇于犧牲,全力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的大無畏精神。
湘江之戰(zhàn)是慘烈的,紅軍戰(zhàn)士們拿著最低級的武器,吃著最粗糙的干糧,穿著最破舊的衣服,忍受疾病的肆虐,還要堅持戰(zhàn)斗。34師6000將士用血肉之軀鑄成銅墻鐵壁,血戰(zhàn)數(shù)日與敵人拼到最后一人一彈,師長陳樹湘和全師官兵幾乎全部陣亡,他們完成了自己“誓為蘇維埃新中國留盡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最終,英勇的中央紅軍戰(zhàn)勝了敵人,西渡湘江,北上抗日。
觀看影片感受最深的是革命先輩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湘江之戰(zhàn),中央紅軍8萬多人被50多萬xxx軍隊圍追堵截,可謂困難重重,險象環(huán)生。沒有堅定的信念,紅軍戰(zhàn)士就不可能在面臨巨大犧牲的時候,仍然堅守在戰(zhàn)斗一線;沒有堅定的信念,紅軍各級指戰(zhàn)員就不會對在面對李德和博古同志錯誤指揮時,仍然堅決執(zhí)行命令;沒有堅定的信念,陳樹湘師長就不會明知擔任后衛(wèi)任務九死一生,還率領全師官兵在楓樹腳之戰(zhàn)中與十幾倍的敵人殊死激戰(zhàn),寧死不屈,直至犧牲。沒有堅定的信念,二縱隊的官兵就不會在沒有得到命令前,不放棄任何一件物資,用生命保障“輜重”安全;沒有堅定的信念,林裁縫就不會帶領四個兒子前赴后繼參加紅軍,一心一意跟黨走。最讓人感動的一幕是,當林家老四趕回部隊后,得知父親和哥哥都已經壯烈犧牲,他雖然淚流滿面,但仍然堅持要參加紅軍跟黨走。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xx*就在講話中就曾強調“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他指出,長征的勝利,靠的是紅軍將士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任何敵人所壓倒、征服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帮L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逼D難可以摧殘人的肉體,死亡可以奪走人的生命,但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動搖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黨和紅軍幾經挫折而不斷奮起,歷盡苦難而淬火成鋼,歸根到底在于心中的遠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終堅定執(zhí)著,始終閃耀著火熱的光芒。長征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信念的勝利。
學習紅軍先烈們的光輝歷史,就是要學習他們不忘加入中國共產黨時的初心,一心一意跟黨走。我們共產黨員加入黨組織,就在黨旗下宣誓,要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這就是我們的初心。中國共產黨96年的光輝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是靠科學理論武裝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研究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雄辯地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
今天,我們在以習xx*的*領導下,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道路上。作為一名普通黨員,我們要始終把握“四講四有”黨員標準,把“講政治、有信念”的要求落實到行動上,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變、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永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要不斷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大風大浪面前無所畏懼,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在利益得失面前保持定力。要深入學習習xx*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刻理解蘊含其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真正掌握蘊含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自覺用講話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解決問題、推動工作。
作為一名參與鄂北工程建設的普通黨員,堅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始終堅持“三年通水、五年建成”任務目標不動搖,圍繞“質量、安全、水保環(huán)保、進度”四大建設任務,始終保持高昂的工作熱情,清醒認識面臨的形勢與問題,加速提質各項工作,擼起袖子加油干,各項工作都要創(chuàng)先爭優(yōu)、走在前列,持續(xù)深入推進創(chuàng)新、高效、廉潔、生態(tài)、智慧、文明“六個鄂北”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