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緬懷先烈手抄報板報設計圖

大風車考試網(wǎng)

【清明節(jié)緬懷先烈國旗下演講稿】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我們走進陽光的四月,一切都是新綠的。然而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時候,你的腦海中是否會浮現(xiàn)出這樣的景象呢?“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蹦闶欠駮肫鹉嵌螒(zhàn)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日子呢?每當這個時候,我們的眼前就會浮現(xiàn)出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身影,耳邊就會響起夏明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誓言;每當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想起長征路上倒下的年輕戰(zhàn)士,渣滓洞里昂首挺立的共產(chǎn)黨員,每當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想起那些為建設祖國鞠躬盡瘁的模范人物……

我想你們應該記得,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時刻,是先烈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鋼鐵長城,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著殊死拼搏。他們倒下了,但成千上萬“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站起來了,高唱著“義勇軍進行曲”,去繼承未完的事業(yè);是先烈們把對國家、對勞苦大眾的愛化作戰(zhàn)斗中同敵人拼殺的精神力量,不怕犧牲,勇往直前,以摧枯拉朽之勢,宣布了帝國主義的滅亡,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是先烈們在*最需要的時刻,拋去了家庭和個人的一切,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把寶貴的生命無私地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把滿腔的熱血灑遍祖國大地。

今天,我們站在鮮艷的五星紅旗下,這是用烈士鮮血染紅的五星紅旗,我們胸前佩戴著紅領巾,它是紅旗的一角,難道,我們不應該撫今追昔,寄托哀思嗎?望著胸前飄揚的紅領巾,我們心潮澎湃,雖

然過雪山、草地的生活已經(jīng)過去,雖然槍林彈雨的戰(zhàn)爭硝煙已經(jīng)彌散,但是我們深深懂得,21世紀是知識經(jīng)濟的時代,是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zhàn)。建設有*的*,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重任落在我們肩上。我們一定要樹立遠大理想,接過革命先輩的紅旗,繼承他們的光榮傳統(tǒng),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做新世紀的小主人,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立下自己的榛榛誓言:準備著,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而奮斗!(時刻準備著!)

【關(guān)于清明節(jié)緬懷先烈作文】

又一個清明節(jié),又一個緬懷先烈的日子。我們站在烈士墓前,心潮起伏,思緒萬千:革命先烈們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時刻,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永遠不垮的鋼鐵長城,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著殊死拼搏。你們倒下了,但成千上萬“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站起來了,他們高唱著“義勇軍進行曲”,去繼承你們尚未完成的事業(yè);先烈們,是你們把對國家、對勞苦大眾的愛化作戰(zhàn)斗中同敵人拼殺的精神力量,你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把滿腔的熱血灑遍祖國大地。面對你們,我們怎么能不肅然起敬?

楊靖宇將軍是我國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姓馬名尚德,乳名順清,號驥生。1929年8月,遭敵逮捕,屢受坐老虎凳、灌辣椒水、灌煤油、灌馬尿、上大掛等酷刑折磨,但始終堅貞不屈。僅從1940年初到2月中旬的50多天里,就率部隊與敵作戰(zhàn)40多次,有時一天打幾仗,因為無糧食彈藥補充,只能以草根樹皮充饑,甚至吞咽衣中的棉絮。敵人曾千方百計誘其投降,但他堅定地表示:“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yè),頭顱不惜拋掉,熱血可以噴灑,而忠貞不二的意志是永遠不可動搖的!”1940年2月18日,隨身的兩名警衛(wèi)員犧牲,只剩下他一人,且饑寒交迫,多處傷凍,身體已極度虛弱。2月23日下午,來到江縣城西南的三道崴子,遇到4名打柴的農(nóng)民,上前講述抗日道理,拿錢要他們幫助買糧食、衣服和棉鞋。農(nóng)民中1人勸他投降,但楊靖宇回答說:“我有我的信念,我不能投降!”那幾個人走后不久,敵人的“討伐隊”便圍了上來,呼喊著要他投降。他沉著地掏出雙槍,擊倒幾名敵人。敵人想抓活的,停止射擊高聲勸降。他沒有應聲,乘機燒毀文件,又向敵人連續(xù)開槍射擊。敵人知道活捉已是不可能的了,便集中火力射擊。他左腕中彈,左手中的槍掉在地上,但他繼續(xù)堅持用右手猛射。這時候,他的全身又數(shù)處中彈,壯烈犧牲。敵人殘暴的割下了他的頭顱,又剖開遺體的腹部,發(fā)現(xiàn)他的胃里除了沒消化的樹皮、草根和棉絮外,竟沒有一粒糧食,就連殘暴的敵人也為之驚訝。

【清明節(jié)各地習俗】

清明節(jié)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jié)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jié)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jié)日。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jié)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fā)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yǎng)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nèi)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jié)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fā)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jié)叫作“植樹節(jié)”。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guī)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jié)。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jié)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jié),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wěn)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jù)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中國的漢民族,祖先觀念非常濃厚。這恐怕與起源于農(nóng)業(yè)文明,農(nóng)耕技術(shù)、家庭事業(yè)、宗親宗族等都講究世代傳承有關(guān),也與儒家思想觀念有關(guān)。因此,兩千多年來,清明節(jié)追思先人成為漢民族傳承不息的特有文明。

烏丙安教授指出,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侗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shù)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jié)習俗。有一些少數(shù)民族清明節(jié)過得比漢族更隆重、更有味道。

烏丙安舉例說,壯族對祭掃祖先陵墓十分看重,屆時要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等到祖墳去上供,行拜禮。土家族在清明節(jié)這一天要上墳掛青,家里要吃豬頭肉,有“清明酒醉,豬腦殼有味”的說法。一些民族在清明踏青郊游時,還逐漸加入了蕩秋千、放風箏、踢球等豐富多彩的健身娛樂習俗。

清明節(jié)是中國重要的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之一,去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