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推動城鄉(xiāng)義務教育一體化發(fā)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在農村,小學習慣上被稱為“村小”。因為,按照過去基礎教育“分級辦學”的體制,農村小學都是由村委投資興建的。20世級80年代后期,這種辦學體制對推動農村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農村小學紛紛告別“黑屋子,土臺子”,學生也走進了寬敞明亮的大教室。在當時,農村最好的房子是教室。
可是,三十多年過去了,社會進步了,經濟發(fā)展了,農村的住房條件改善了,農民的房子從草房到樓板房,又到現在的小康樓,房子已更新?lián)Q代了若干次,可我們許多的“村小”卻仍是濤聲依舊,甚至漸漸淪為農村最破的房子,與周圍農戶的小康樓極不和諧。
我所在的鎮(zhèn),現有小學9處,新改址的鎮(zhèn)中心小學現在由鎮(zhèn)政府籌資正處于緊鑼密鼓的興建中,還有一處小學是由原鎮(zhèn)二中改建而成,其余7處小學所有權仍歸村委所有。近年來,各村雖然辦學積極性尚高,但由于資金有限,學校僅維持在修修補補狀態(tài)。
“村小”不但校舍陳舊,各種現代化教學設施也極度匱乏。近年來,雖然各級政府也有投資,對小學進行了儀器設備更新,但大部分“村小”的各種功能室離國家標準化辦學的規(guī)定仍有較大距離,甚至有的“村小”學生連活動的操場都不具備。在這種情況下,相當多的“村小”只能保證最基本課程的教學,至于音樂、美術、體育及信息技術等課程對“村小”的孩子來說只能是霧里看花了。
村委對“村小”投資減少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我所在地區(qū)農村經濟不發(fā)達,村里沒有工廠、企業(yè),村委會可支配資金非常有限,無法給學校進行較大數額的投資;其二,隨著農村生源的減少,小學布局進行了調整。過去是一村一校,現在是若干村一校,有的地方也稱“聯(lián)小”,一所小學不再專屬于一個村,而是幾個村共有,而每個村的學生數多少是不一樣的。學生人數多的村攀比其他的村,而學生人數較少的村覺得一樣投資劃不來,且學生人數每年都是變動的,所以協(xié)調起來非常困難,大家誰都不愿來投錢。在這種情況下,“聯(lián)小”就成了沒人管的“憐小”,越來越破,越來越差。進而連帶師資隊伍的不穩(wěn)定,原來的教師想著走,新分的教師不愿來,教學質量下降,生源不斷流失,如果再任由這種情況繼續(xù)下去,“村小”的未來著實令人擔憂。
讓農村的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樣接受最好的教育,是教育公平追求的目標;構建城鄉(xiāng)義務教育一體化發(fā)展體系,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和保障。在當下,要全面實現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就要改革原有辦學體制,將“村小”變“國小”,將農村小學的辦學權收歸“國有”,由縣政府統(tǒng)一規(guī)劃辦學,從而實現縣域義務教育的真正均衡發(fā)展。
“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笔糯髨蟾嬷,的話鏗鏘有力,振奮人心,為新形勢下做好教育工作指明了奮斗目標和正確方向。
農村小學,是到了該摘掉“村小”帽子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