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小賬本》一課是魯教版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根據(jù)大綱要求,我先確定了本課的教學宗旨,那就是:讓孩子們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繼而懂得感恩和節(jié)約。同時讓他們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者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課前預備階段我播放了一首歡快的歌曲《勞動最光榮》,首先想讓孩子們放松一下心情,安靜下來。其次是想讓孩子們通過聽歌,通過歌詞和畫面,初步認識到通過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財富是件光榮的事情。接下來,我設計了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活動來吸引孩子們的廣泛參與。
活動一:“家庭消費面面觀”環(huán)節(jié)。在自由討論中,所有學生都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問題,我因勢利導問:“你們想過沒有,這些消費都需要什么呀?”學生答:“錢!蔽易穯枺骸澳敲醇依锏腻X是怎么來的呢?”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讓學生認識到作為普通勞動者的成年人(包括每一個人的父母)掙的錢都是有限的。這就為后邊談節(jié)約打下了基礎。
活動二:通過介紹父母的工作來體會父母掙錢的辛苦。這是本課最重要的一環(huán)。課前我安排幾個父母工作具有代表性的學生提供家長的工作照(包括警察、教師、商販、個體戶等),并把他們的工作照做成幻燈片,課堂上一邊放幻燈片一邊請這幾個學生到講臺介紹家長的工作情況。此時有一點需要注意,有些老師在講到這一點時往往容易出現(xiàn)失誤,會讓孩子們感到,勞動有高低貴賤之分。比如那些家長是教師、公務員或者是老板的孩子,介紹起家長的工作來可謂神采飛揚,自豪感溢于言表,而一些家長沒有正式工作的孩子羞于舉手。為了避免這種糟糕局面的出現(xiàn),我在選擇學生回答問題時,特意照顧一下“兩極”的孩子。學生介紹過家長的工作之后,我會在課堂上隨機進行一個小采訪,比如家長是交警的,我會提問:你體驗過爸爸在烈日下、寒風中、暴雨中、汽車尾氣中執(zhí)勤是什么感覺嗎?比如家長是個體戶(火燒鋪打火燒的),我會提問:你的父母一天工作幾個小時?他們干活時是站著還是坐著呢?恰好這個孩子是班里課堂紀律最好的孩子,學習成績也不錯。我繼而問:你的學習動力來自什么?此時,這個孩子眼里已經(jīng)滿含著淚水,他小聲地哽咽道,爸爸媽媽已經(jīng)夠辛苦的了,我不能再讓他們?yōu)槲业膶W習操心。瞬間,課堂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通過這個活動,孩子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每個家庭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都是通過父母辛勤勞動獲得,不管做什么工作,父母都要用自己的辛苦付出獲取報酬;家庭的收入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收入是合理的,這樣的勞動者就是值得尊重的,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活動三:我安排了幾個思考題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目的是讓孩子們更加深入地體會父母掙錢的辛苦。思考題包括:你曾經(jīng)和父母一起勞動過嗎?你知道父母每天是怎樣工作的嗎?
接下來展示一組豐富多彩的工作圖片:建筑工地、廢品回收站、農(nóng)田等場景,對應的有搬運工、清潔工、田間勞作的農(nóng)民等照片。這一環(huán)節(jié)是為了讓孩子們體會到社會上還有許多人從事著繁重的體力勞動,為了美化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為了我們每一天能安全、快樂、方便地生活,他們在默默地付出汗水、時間甚至是寶貴的健康,所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讓孩子們在懂得尊重和愛自己父母的同時,也要把同樣的尊重和愛給別人的父母。
活動四:錢該怎么花?課進行到這里,談論節(jié)約的話題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事實證明,只要精心設計,品德與社會課可以成為真正的綠色生態(tài)的課,而不是單純的歷史課、地理課、社會課的翻版或者大雜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