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僅供參考。
王維在好友科舉落第后曾寫下一首詩,其中“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這10字安慰了世人上千年。
這首詩名為《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既至金門遠(yuǎn),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臨長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dāng)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yuǎn)樹帶行客,孤村當(dāng)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圖片
綦毋潛此人大家也許不熟悉,他也是盛唐詩人,詩風(fēng)和王維相近,與當(dāng)時很多著名詩人,例如張九齡、高適、孟浩然等都有詩歌唱和。
他的一首《春泛若耶溪》,“晚風(fēng)吹行舟,花路入溪口”,意境極美,入選《唐詩三百首》。
他在開元十四年的時候高中進(jìn)士,但在此之前,他也曾落榜。
這首詩大概寫于開元十一年,當(dāng)時的王維還在京中。
得知好友落榜后,王維在送其還鄉(xiāng)時寫下了這首詩,表現(xiàn)了對友人的理解、勸勉和鼓勵,字里行間洋溢著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入選《唐詩三百首》,最后10字安慰了世人1000多年。
詩歌開頭四句寫得很有意思,既贊美了唐朝的繁榮昌盛,又順帶夸了一下友人。
政治清明的年代里,許多隱居的高人都紛紛出仕。
就連你這個品性高潔的名士,也不再隱居。
這里的“東山客”原本是指東晉的謝安,曾隱居在東山,后來復(fù)出,在淝水之戰(zhàn)中以少勝多,流芳百世。
而“采薇”說的是商朝末年,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隱居首陽,采薇而食的典故。
這二者一個才能出眾,一個品行高潔,詩人以用這兩個典故,不著痕跡地狠夸了友人一番,也是用心良苦。
接著兩句“既至金門遠(yuǎn),孰云吾道非”是對友人的安慰,雖然此次未能中舉,但并不代表科舉之路就此中斷,只有不放棄,總還有機(jī)會。
這兩句安慰之后,接下來寫的是兩人的分別。
“度寒食”、“縫春衣”這兩個詞不僅點(diǎn)明了節(jié)令,更暗含了詩人對友人的一片關(guān)切之情。
“置酒”兩句是描繪了一幅餞行的畫面,這讓我想起了王維的另一首送別詩,“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雖然同樣是送別友人,同樣寫酒,但是心境卻迥然不同。
詩人送別元二時,帶著不舍和傷感,因?yàn)樵サ氖顷P(guān)外。
但是在送綦毋潛還鄉(xiāng)時,更多的卻是安慰和祝福。
同樣的主題和意象,卻能表達(dá)出不同的情感,這便是詩詞的魅力所在。
接下來的“行當(dāng)浮桂棹”四句是詩人的想象之景。
順著詩人的筆觸,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場景:一個書生駕著一葉扁舟順流而下,遠(yuǎn)山的樹木遮住了他的身影,孤城沐浴在落日的余暉下。
詩人花費(fèi)大量的筆墨描繪沿途的風(fēng)光,不僅給人以美感,字里行間更是流淌著一股暖意,足見詩人對友人的一番深情厚誼。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最后一句又是對友人的安慰和勉勵。
在詩人看來,友人此次落第不過是時運(yùn)不濟(jì)罷了,但這并不代表著他的才華無人賞識,他相信只要肯努力,不放棄,那么終有一天友人一定會得償所愿。
這首詩一掃送別詩的傷感,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風(fēng)格昂揚(yáng)向上,包含了詩人對友人由衷的安慰、勸勉和祝福。
如此溫暖的詩歌在送別詩中也是不多見。
而王維對友人的安慰,放在今天同樣適用。
高考是人生中的一道坎,越過了并不代表前途就一定平平坦坦,越不過也不代表人生就此戛然而止。
所以即使落榜,我們也無需灰心氣餒,更不要抱怨任何人,就像王維這首詩所言“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