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吳融有詩“滿樹如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白居易的堂弟白敏中也道“千朵濃芳綺樹斜,一枝枝綴亂云霞。憑君莫厭臨風(fēng)看,占斷春光是此花”。詩詞中只要出現(xiàn)桃花字樣的,無一不是春意融融。
溫風(fēng)如酒,春光燦爛的季節(jié)終于來了,這時桃花是當仁不讓的主角。蘇軾有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濃濃的春意,桃花應(yīng)該更早些時候知道吧。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春意融融的桃花
艷麗的桃花仿佛就是春天的象征,人們把農(nóng)歷二月叫桃月,春雨叫桃雨、桃花雨。唐戴叔倫有詩《蘭溪棹歌》:“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就是指春雨中的桃花。我們知道白居易曾有《題大林寺桃花》一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見到了桃花,就仿佛追到了春天。
《詩經(jīng)?周南?桃夭》篇: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這是一首慶新婚的詩。詩中用美艷的桃花來形容新娘子,又用將來會結(jié)實累累的桃樹來預(yù)祝新娘子多生貴子。
桃花,往往伴隨著一個個美麗的愛情故事。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人面桃花”的故事,它來源于唐代詩人崔護所寫的一首詩:
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在,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
崔護和桃花樹下女子的愛情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這里就不重復(fù)了。然而,千百年后,我們讀到此詩,那個桃樹下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少女,卻如同親見,桃花樹下那段如滟滟春光一樣的美好愛情,依然讓我們憧憬向往。
唐太宗的妻子長孫皇后有一首詩,名為《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艷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xué)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fēng)流舊有名。
這首詩中,出現(xiàn)了兩次桃花的影像,長孫皇后可不像后世中的女子那樣羞答答的,而是大膽地說:“蘭閨艷妾動春情”,那燦爛明媚的桃花,正代表了盛唐女子的青春活力。
此后的詩詞文賦中,一提到“桃花臉”、“桃花面”,都不覺讓人記起愛情的故事,不過后世的許多文字中,不免都掛上了傷感的色彩。晚唐擅寫閨情詩的韓?,曾在《復(fù)偶見三絕》第二首中這樣寫道:
桃花臉薄難藏淚,柳葉眉長易覺愁。
密跡未成當面笑,幾回抬眼又低頭。
這名女子因為種種原因,不得和有情人成為眷屬。她現(xiàn)在默默地望著這個她深愛的男人,心中悲辛交集,卻不敢脫露形跡,此時此刻,情何以堪!韓?還有一首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