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一次經(jīng)歷社會
實踐。對于一個大學生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戰(zhàn)是一種基本的素質(zhì)。雖天氣炎熱,我毅然踏上了社會實踐的道路。想通過,親身體驗社會實踐讓自己更進一步了解社會,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鍛煉自己的才干,培養(yǎng)自己的韌性,想通過社會實踐,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最初的最初,我的確是懷著一種自以為很崇高的心理、很英雄主義的心理去貧困的山區(qū)做支教。2017年7月9號我來到了位于和田地區(qū)于田縣的一個山區(qū),而我所支教的學校是一所農(nóng)村中學,校園的操場還是風吹一身土,雨落一腳泥的土路。 但在真正經(jīng)歷過支教后,當我回過頭來重新審視我們最初的想法時,就會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 如果說過去的自己的思想很幼稚,但這次支教足以磨礪我,然我變的成熟。十四天的支教生活值得我們用一生來銘記。艱難的環(huán)境磨礪的是我們的意志,支教生活帶給我們的是全新的生活體驗?藓蜏I、喜悅與笑容伴隨著支教十四天的酸甜苦辣,感動與感觸纏繞著七天的百味俱全。讓我體驗到了從未體驗過的生活。第一次站上講臺的激動,那一聲親切的“老師”,那一張張執(zhí)著的面容,而今回首內(nèi)心的那份悸動仍記憶猶新。很舍不得這些善良樸實的孩子。時間雖短,這卻是我度過的最有價值的一個暑期。我從這些孩子身上學到的遠比我授予他們的還要多。 十四天的支教行深深打動了我,激發(fā)了我內(nèi)心深處對于愛的認識。原來愛也可以如此博大,我們用我們們純樸善良的心,進一步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濟難助困的傳統(tǒng)美德,攀起希望工程的一片藍天,為人們樹立了優(yōu)秀的道德風范。從三十八個孩子的眼中,我沒有看到一絲因炎熱而失去動力,反而看到了他們身上的快樂,那無暇而天真的目光注視著講臺上的老師。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是一種觸動,可憐而不可悲,真誠卻不乏天真。我們用我們所學的知識,武裝這里的孩子;而他們用他們的真誠,滋潤我們逐漸干涸的心靈。帶著點緊張和不安,跟多時懷揣著兒時的夢想和能教育學生的興奮,在第二天一早,支教成員就走進了教室。學生們瞬間安靜下來,靈動的眼睛全部望向講臺。在心中突然感覺,只有精彩的課才值得他們的付出,才能滿足他們對知識的需求。 我曾一度認為,如果說80后出生的人都是一群憂傷的孩子,那么在我看來,90甚至00后出生的就都是些腐敗分子。他們包里裝著手機,學習機,游戲機,MP4。他們拉幫結派稱社會。他們崇拜非主流,在耳朵鼻子嘴唇肚臍上打很多個洞然后戴上漂亮的飾品。他們瘋狂的戀愛,失戀后自殘。和這些孩子呆在一起我甚至會感到害怕。可是在峽口這個小山村里,讓我改變了原來的想法,我又重新認識到原來90后還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家庭貧窮,所以他們要不懈努力渴望通過知識改變家庭的境遇。他們的家離學校很遠,所以他們得起得很早走很長一段路程到校上課然后一直到下午放學回家。有的在學校附近租房,小小年紀就得生活自理。他們尊敬師長,他們吃苦耐勞。 實踐結束了,但這又是另一種開始,是我們的一個開始,我們的人生得到了不同的意義,我們正在為自己的人生書寫不同的篇章。我也成長了不少,變得更有自信了,對社會、對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思考也更深入了。有的時候我就是缺乏自信,覺得自己能力總不如人,一般情況從不輕易參加什么活動,所以感謝這次下鄉(xiāng)。有句說得好:實踐出真知。作為一名大學生,要想成為21世紀的一名合格
人才,必須跨出校門,走向社會,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從實踐中不斷分析、
總結,從而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參加社會實踐,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著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