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培訓的好與壞,要從四個方面去看,培訓后學員的反應,知識層面的提升,行為的改進,組織績效的提升。前兩個方面好辦,也容易做到,但后兩個方面足夠令培訓組織者撓頭。事實上,很多企業(yè)的培訓效果也僅停留在前兩個方面,這已經(jīng)很不錯了,足夠培訓工作者驕傲了。但這還不足以讓企業(yè)老板滿意,因為他看不到行為的改變和績效的提升,所以培訓工作者說,這活兒難做,老板怎么也不認可我的工作業(yè)績。
也無怪乎他們?yōu)殡y,因為我們的專家們和培訓專業(yè)機構們不也就能做到那兩下子嗎?企業(yè)設計了一個很完滿的制度,規(guī)范了培訓的流程、獎懲、紀律等,設計了課程體系,也培訓了內(nèi)訓師,還聘請了專家講課,但都僅限于“培”,就是“如何學,學什么,如何教,教什么”的問題,而不是關注“訓”的問題,如何將知識、觀念和技能轉化為行為,如何將行為引導向績效。“訓”的復雜在于,必須認真研究培訓需求,針對培訓需求設計課程體系,針對課程體系,不僅要設計教什么、如何教,還要認真設計學完之后如何改變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如何能夠讓學員反復練習,如何訓練那些與組織績效相關的習慣。可以說,每一個培訓都是一個項目,需要針對每個項目來設計其培與訓的方案,而不是設計一套培訓制度、做好一個培訓計劃、安排一次講課就萬事大吉。
看,活兒多著呢,培訓工作者需要很辛苦才能把培訓做好。也別怪他們,因為人手有限,職權有限。所以有職權的人得參與,培訓人手得夠,這也是企業(yè)的投入,不僅僅是培訓預算很充分就叫重視培訓了。有的領導會說“我非常重視培訓,所以你們一定要把培訓工作做好”,打住,需要修改一下人稱,把“你們”修改為“我們”,才算真正重視培訓。
說了一些題外話,還有一句不能忘:“培訓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培訓是萬萬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