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張的名人有哪些?
張衡,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zhèn))人,漢族。他是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發(fā)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渾天儀、地動儀、指南車發(fā)明人。著述極豐,科研成果極多,有“科圣”之稱,有“張衡環(huán)形山、張衡小行星”命名。
張遼(169-222年),字文遠,三國魏國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城大夫莊)人,曹魏著名將領,五子良將之一。官至征東將軍。
張?(?-231),字雋義,三國魏國河間?(今河北任丘北)人。曹魏名將,五子良將之一。官至征西將軍。
張飛(?~221年),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國蜀漢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與關羽俱事劉備,號萬人敵。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xiāng)侯。劉備伐吳,飛率兵會合,出兵前為部下所殺。謚桓,五虎將之一。
張三豐,生卒年不詳。宋武當?shù)朗,所?chuàng)太極拳術,聞名當時,其法傳于后世,稱內(nèi)家拳,又稱武當派;蜃鲝埲。(2)名全,一名君寶,號三豐,明朝遼東懿州(今黑山縣境)人,生卒年不詳。因其不修邊幅,又稱張邋遢。史稱其辟谷數(shù)月不饑,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時贈為通微顯化真人。
張作霖(1875~1928年),字雨亭,奉天海城人。民國官至東三省巡閱使,握三省軍政大權,為奉系領袖。兩次直奉戰(zhàn)爭,先敗后勝。民國十六年稱大元帥,在北京組政府。
張大千(1899~1983年),四川內(nèi)江人,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中國著名的國畫大師。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chuàng)了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治學方法,值得現(xiàn)代的畫家們借鑒。
張學良(1901~2001),奉系軍閥張作霖之子。西安事變發(fā)動者。
張自忠,山東臨清縣人,抗日名將,民族英雄,第三十三集團軍上將銜中將總司令,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宜城南瓜店陣亡。
張治中(1890~1969),著名愛國將領,字文白。安徽合肥市人。黃埔系骨干將領,原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領導人之一。
張云逸,卓越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歷經(jīng)北伐戰(zhàn)爭、南昌起義、百色起義、反圍剿、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歷任紅7軍軍長、中央軍委副參謀長、軍區(qū)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張瀾(633~1955),字表方,漢族,633年生,四川南充人。1941年參加發(fā)起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4年改為中國民主同盟),1941年10月繼黃炎培之后擔任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任民盟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
張姓的來源
張姓大致有四個來源。
一、黃帝賜姓。張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由中華民族共同祖先,五千多年以前的黃帝直接賜姓。東漢《風俗通》記載:“張、王、李、趙,黃帝賜姓”。張姓的由來,《廣韻》上說:“張姓本軒轅第五子揮,始造弦,實張網(wǎng)羅,世掌其職,后因氏焉”!对托兆搿飞险f:“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梢,張姓的得姓始祖是張揮。但張揮與黃帝的血緣關系有兩種說法:一說張揮是黃帝的兒子,另一說則認為張揮是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的第五個兒子,即為黃帝的孫子。
令張姓人倍感自豪的是他們不僅是黃帝的直系后裔,而且始祖張揮是弓箭和網(wǎng)羅的發(fā)明者。對于靠手持木棒、石塊去獵取飛禽走獸的遠古先民來說,弓箭和網(wǎng)羅的發(fā)明確實是一件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大事,極大地提高了當時的社會生產(chǎn)力。張揮是對人類社會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的發(fā)明家。張姓人在介紹自己姓氏時常說:“我姓張,弓長張!币痪湓捑蛯埿盏奶攸c概括得簡潔、明了。
二、出自姬姓。另一支張姓是由姬姓而來亦以黃帝為始祖。根據(jù)《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記載:春秋時晉國有人名解張,字張侯,世代為晉國卿士,其后裔以字為氏即為張氏。三家分晉以后,其族人仕韓國為公族大夫,漸成望族。
三、改姓。歷史上其他姓氏的人因種種原因改姓張,后裔繁衍成為張姓的一部分。如三國時魏國大將張遼原姓聶,改姓張。又如三國時諸葛亮賜南方人酋長龍 那為張氏。
四、與道教有關。漢代以后,張姓發(fā)展很快,這與當時道教的興起與流傳有關。道教自稱源于黃帝,又盛行“黃帝賜姓張氏”之說,因此,道教領袖常用張姓。如張角、張魯?shù)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