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輝,香港著名藝員,主演了大量很有影響的影片,其名聲和威望在國際影壇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大陸觀眾認識梁家輝,是從他主演的《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開始的。由于主演這兩部影片,他的演技傾倒了許多觀眾,他也因此而獲得了香港影帝的稱號。
正當他事業(yè)輝煌的時候,卻遭遇了戲劇性的變故。這兩部影片是在北京拍攝的,由于當時臺灣對大陸的敵對。臺灣方面把梁家輝當做通共的對象,導(dǎo)致他的所有影片不準在臺灣放映。要知道,臺灣是個巨大的市場,哪個片商也不希望失去這個市場。從此,沒有人敢邀請梁家輝拍片,結(jié)果,一個影帝淪落到無人問津,接不到戲。
無奈之下,梁家輝聯(lián)絡(luò)7幾個朋友,自己設(shè)計、自己制作了一些工藝品,諸如手鐲、銅錢什么的,并拿著這些東西去銅鑼灣擺地攤換取生活費。
一個記者拍到了這樣的鏡頭。鏡頭從一個個攤位掠過,最后定位在梁家輝身上,還給了他一個特寫。只見他蹲在地上,面前擺著他的工藝品。他沒有躲避記者的鏡頭。反而很自然、很友好地向記者揮手笑笑,仍然蹲在那里守護、撫弄、叫賣著他的那些小玩意兒。記者問他,擺地攤和拍電影有什么不一樣?他說,沒什么不一樣啊!都是藝術(shù),你看,我賣的這些工藝品不都是藝術(shù)品嗎?
梁家輝整整擺了一年地攤。這一年,他認識了很多人,包括他在香港電臺工作的太太。這一年,他積累了很多人生經(jīng)驗,為他以后爐火純青的表演并成為國際影星增加了許多素材。
曾有媒體報道說,擺地攤那年,是梁家輝演藝生涯中最黑暗、最落魄的一頁。他卻說:“我不覺得這是落魄,我覺得這也是一種生活。”
誰說不是呢?生活就是這樣豁達,當影帝是一種生活,擺地攤也是一種生活。面對豁達的生活,你的心境是否也如此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