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大風車考試網(wǎng) > 勵志故事 > 正文

低齡孩子適合聽的中秋節(jié)的傳說故事【優(yōu)秀】

大風車考試網(wǎng)

踏著月亮的腳步,聞著秋天的氣息,又到一年中秋月明時了。慶祝傳統(tǒng)節(jié)日不但讓孩子在特定的日子里表達崇敬之情,享受到他們期待的歡樂和喜悅,而且也讓孩子對生活充滿美好的期盼和向往。

在這個美好的節(jié)日里,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念著節(jié)日的童謠,聽流傳的民間故事,一起體驗節(jié)日的傳統(tǒng)風俗。今天帶給大家的是《月娘》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當太陽下山后,天空就是一片漆黑,既沒有月亮也沒有星星,在一個小村子里,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叫月娘,她的手很巧,能做很漂亮的燈籠,她做了好多的燈籠送給鄉(xiāng)親們,讓他們在黑夜里能夠借著燈籠的光做事,有一天月娘想如果能把燈籠掛在天上該有多好呀,那樣人們就不用點著燈籠做事了,于是她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村子里的人們,大家都很支持她,給她做了好多夾著甜甜餡的小圓餅讓她帶在路上吃,告別了鄉(xiāng)親們,月娘踏上了尋找上天的路,她翻過了高山,越過了大河,走了很久很久,可是始終沒有找到上天的路,身上帶著的小圓餅也快吃光了,人又累又乏,當她翻過一座高山后,她看到了一片一望無際的大海,在沙灘上有一塊圓圓的大石頭,她就爬了上去躺在上面睡著了。

不知過了多久,當月娘醒來時發(fā)現(xiàn)周圍的一切都不一樣了,她向下一看,發(fā)現(xiàn)原來的河流山川都變得好小好遙遠呀,“呀,難道我已經(jīng)上了天!痹履锵胫,這時她發(fā)現(xiàn)手里的燈籠不見了,她四處張望,看到天空中繁星點點,原來這些繁星就是她的燈籠變得,而她睡覺的這塊大石頭已經(jīng)掛在了天空上變成了月亮,將溫暖而明亮的光灑向了大地。

這一天正是農(nóng)歷的八月十五,鄉(xiāng)親們看到了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就知道月娘找到了上天的路,每年的八月十五這一天,人們就做那種好吃的圓圓的小餅,稱它為月餅,把月亮叫做月娘,并會制作各種燈籠來紀念月娘。

不同年代的高明人,兒時有不同的中秋故事

關(guān)于中秋節(jié)的記憶,相信每個年代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體驗和回憶。在這個團圓的節(jié)日來臨之際,小編專門采訪了不同年代成長起來的高明市民,聽他們講述兒時記憶中不一樣的中秋滋味……

60年代:

荷城街道江灣社區(qū)梁家村的梁強波,出生于1962年12月,他的童年正趕上物資匱乏的上世紀60年代。梁強波話,那時候,農(nóng)村的日子過得苦,家里有點錢都買了生活必需品,中秋月餅是奢侈品,并不是家家都能吃上的。童年時代的中秋節(jié),他最盼望吃上一小塊五仁月餅,里面包裹的冰糖和青紅絲,溢滿了各種滋味兒,至今仍讓他回味無窮。

梁強波告訴小編,在糧食定量供應(yīng)、買米買肉要憑票的六十年代,百姓飲食還是非常簡單,以素食為主,魚都是生產(chǎn)隊集體耕養(yǎng)的,節(jié)日才舍得捕魚讓大家分享。在他的記憶中,童年時代的中秋節(jié),除了渴望吃月餅,還有念想就是早上吃一頓新鮮、美味的魚粥。

“我們中秋早上是好隆重的,中秋之后才開始有魚吃,生產(chǎn)隊捕魚,人們天光6點鐘左右就排隊去拿魚,家里的女人就煲好粥,男人拿魚回來就起魚肉,吃魚生,忙碌并快樂著!

梁強波回憶,兒時,最深刻的中秋節(jié)記憶便是兄弟姐妹4人坐在院子里一起賞月,聽長輩講嫦娥奔月的故事。到了十四、無歲的時候,他和弟弟會在長輩的示意下,輪流拿著盛滿清水的臉盤觀賞天空中又大又圓的月亮,懵懵懂懂中,仿佛真的看到了長得像嫦娥一樣美麗的未來妻子的影子。長大后,他們才知道,那不過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你也許不知道的中秋故事

中秋節(jié),賞月,吃月餅,就從月亮開始說起。

月亮上有一個長袖善舞的美女嫦娥,這是人們關(guān)于月亮的最著名的想象。

《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中記述了月母常羲給十二個月亮洗澡的情形:“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據(jù)考證,嫦娥就是從《山海經(jīng)》里的常羲演變來的。只不過常羲在《山海經(jīng)》里是月亮母親,故事講到后來,嫦娥就只是月亮上的一個女子了。

如果說嫦娥一個人在月亮里,聽起來有些奇怪:嫦娥怎么會一個人在那里?她是從哪里來的?她的婚事怎么辦?人們覺得好奇,講故事的人也就需要給一個圓滿的解釋,于是就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這個故事在先秦以前就有了。最早的文字記錄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的《歸藏》:“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边@個記載比較簡略,沒有出現(xiàn)嫦娥的丈夫后羿,也沒說怎么吃了不死之藥的。唐代典籍《初學(xué)記》引西漢時期的《淮南子?覽冥訓(xùn)》,記載了更完善的情節(jié):“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羿妻?娥竊奔月,托身于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娥就是嫦娥。那個曾射落九個太陽、從旱災(zāi)中解救人類的后羿向西王母討來不死之藥,嫦娥偷服了藥,就輕飄飄地飛升到月宮,變成蟾蜍,就是月精。這就是古書中記載的嫦娥奔月神話。

至于蟾蜍為什么變成了玉兔,聞一多先生解釋說,是由于蟾蜍原來叫顧菟(音兔),如屈原《天問》里就有“顧菟在腹”(月神肚子里有一只蟾蜍)的句子,“菟”與“兔”同音(“蜍”也與“兔”音近);因為諧音,蟾蜍就被玉兔取代。

嫦娥是一個苗條美麗的仙女,蟾蜍是形貌丑陋的蛤蟆,在現(xiàn)代人眼里,二者似乎沒法扯到一起去。但是在上古的月亮神話中,二者確實是互為變身的關(guān)系。

據(jù)文字資料,古人對于月亮的想象最早、最具原始意味的說法之一是月亮的精靈是一只蟾蜍!痘茨献?精神訓(xùn)》中說:“日中有?烏,而月中有蟾蜍!倍饲暗膽(zhàn)國時期文獻《歸藏》中說嫦娥是月精,并沒提到月中有蟾蜍。這樣,我們看到,出現(xiàn)時代相距不遠的古代文獻里對什么是月精就有了不同的說法。

到漢代以后,月精為蟾蜍的情節(jié)逐漸消失了,人們主要傳說月中神仙為嫦娥,同時她身邊的動物由蟾蜍變成了玉兔。

古人為什么將自己崇拜的月亮跟蟾蜍也聯(lián)系在一起呢?在中國文明史的新石器時代,蛙文化略晚于魚文化,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形態(tài)。在出土陶器上蛙紋很多見。古代詩文中,蟾蜍經(jīng)常被作為月亮的美好象征,留下許多優(yōu)雅的詞語:蟾宮、蟾兔、蟾桂、蟾輪、蟾盤、蟾光、冰蟾、金蟾、銀蟾、彩蟾、晶蟾、孤蟾、寒蟾、涼蟾、靈蟾、明蟾、清蟾、素蟾等。

月球上不適于生物存活,在人們的傳說中也人煙稀少。唐代以前的故事里,月亮上面主要是有嫦娥、蟾蜍、玉兔,此外還有桂樹。月中有桂樹的說法漢代以前就有,不過在記載中桂樹跟嫦娥、蟾蜍、玉兔都沒有發(fā)生情節(jié)上的聯(lián)系。

吳剛的事首見于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chuàng)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xué)仙有過,謫令伐樹!狈g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從前傳說月亮中有桂樹,有一只蛤蟆,所以講奇聞軼事的書里說桂樹高五百丈,樹下有一個人長期砍伐桂樹,桂樹砍傷了又隨即愈合。這人姓吳名剛,是西河縣(今山西汾陽縣)人。他學(xué)習仙術(shù)時犯了過錯,被貶罰來砍桂樹。這就是“吳剛伐桂”的故事。在這個故事里,桂樹還是個神樹,總也砍不倒;吳剛則是修道學(xué)仙有了過失才罰到月球上。至于吳剛犯了什么過失,古書上沒有記載。

月宮里出現(xiàn)了吳剛之后,民眾對嫦娥冷清生活的同情心得到了一定補償。雖然關(guān)于他們二人并沒有編出家庭生活式的故事,但給人們的感覺是嫦娥有人做伴了。同時,人們在說起月亮的故事時,還主要是說嫦娥,多數(shù)情況下并不提吳剛,吳剛也沒成為月神。這是由于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月亮是屬陰、母性的,是和屬陽的太陽相對的。月神應(yīng)該是女神,月亮以嫦娥來代表最合適。同時也由于嫦娥的故事與吳剛的故事出現(xiàn)于不同的時代,各成體系,二者沒有發(fā)生交叉和融合,也就沒有發(fā)生愛情關(guān)系的機會。在先秦就已存在的嫦娥奔月神話里,嫦娥本來是有丈夫的,屬于離家出走,也沒說她與后羿離婚了,她再跟別人有愛情關(guān)系或者再嫁也不符合老百姓的傳統(tǒng)道德理想。

說起中秋節(jié),人們很自然地就會想起月餅。古代的自然拜物,表現(xiàn)在中秋節(jié),就是祭月、拜月,中秋夜的活動幾乎都是圍繞著月亮來進行。在人們的心目中,中秋節(jié)的月亮,比哪個月份的十五月亮都更圓、更明亮,是一年中最圓的。

所以帝王貴族要祭月,民間也要祭月;普通百姓更多的是拜月,對著月神訴說自己的愿望,希望得到月神的保佑。而不論祭月還是拜月,月餅都是必須的供品,是天上月圓、地上人圓在食物上的體現(xiàn)。

相傳,早在殷周時期,江浙就有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這種餅子的制作增加了餡料,因為餡料的來源,就將這種餅子稱為“胡餅”。民間傳說,有一年中秋夜,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覺得“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明月,脫口而出“月餅”一詞!昂灐庇纱烁拿麨椤霸嘛灐,并漸流逐傳開來。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子孫,攻滅南宋后,建立元朝政府統(tǒng)治中國。

蒙古統(tǒng)治者對漢人的民族壓迫非常嚴重。傳說元朝派兵進駐百姓家要十戶人家供養(yǎng)一個元兵,人稱“”。為了防止人們反抗,政府還強迫每十戶人家只能合用一把菜刀。殘酷的統(tǒng)治、繁重的苛捐雜稅,更加劇了民族矛盾。相傳,劉伯溫向朱元璋獻計,派人到處傳言,說天下將要大規(guī)模發(fā)生瘟疫,只有吃了八月十五的月餅,才能免于瘟疫之災(zāi)。于是,農(nóng)歷八月十五前,街上到處都是買賣月餅的,買不起的還有人就贈送。每個月餅中暗藏紙條,上寫“月圓之夜,動手殺”。百姓們真的在八月十五晚,一齊動手殺了“”,元末農(nóng)民大起義轟轟烈烈地推翻了元朝蒙古貴族的暴政統(tǒng)治。為了紀念當年吃月餅殺的勝利,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就一直傳了下來。而據(jù)說,蒙古人是不吃月餅的。

中秋節(jié)又叫“團圓節(jié)”。據(jù)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jié)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臺州、舟山,這與方國珍占據(jù)溫、臺、明三州時,為防范元朝官兵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guān)。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jié)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shè)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yù)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佳節(jié)我國民間有家家吃月餅的習俗,而這一習俗的形成則是在明代。明代文學(xué)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覽志余》中寫道:“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明代史學(xué)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shù)百錢者!睍羞介紹了當時的制作工藝,已經(jīng)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余,重有兩斤。”后來隨著歷代的演變,月餅的品種及花樣越來越豐富,制作工藝更新,風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餅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古老而又非常有意義的傳統(tǒng)。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美味可口的月餅作為吉祥物,除了象征合家團圓、歡聚之外,還有很多豐富的吉祥文化內(nèi)涵。中秋節(jié)以月餅祭月、拜月還有祈子和求婚姻美滿之意。舊時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女子拜月的主要目的是:已婚者祈求月娘娘送子,未婚者祈求月娘娘使其婚姻美滿幸福。此外,月餅還有象征豐年之意。中秋節(jié)正值五谷豐登的季節(jié),吃月餅也融入了“秋祀”的因素,月餅又成了豐年的象征,借月餅來慶祝豐年,祈望保佑來年風調(diào)雨順,獲得更大的收成。

  •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