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塔•嘉琪著、繪,中青文譯,中國青年出版社時2017年8月出版
作者簡介利塔•嘉琪,美國著名繪本作家和插畫家,出版二十多部繪本,獲獎無數(shù),包括“美國國家親子出版物金獎”、“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優(yōu)良圖書獎”和“《柯克斯書評》最佳童書獎”等眾多獎項。她長期居住在新罕布什爾州的森林里,對動物觀察細致,筆下的動物充滿靈氣。她喜歡向各個年齡段的學生教授寫作和繪畫,并在博客和網(wǎng)站上分享她的創(chuàng)作過程。
前言:小寶寶也會講故事
我們一般認為,給小嬰兒看的書應該是概念書:一個畫面上只有一個簡單的事物,例如杯子、奶瓶、球……爸爸媽媽用手指著這個物品??大多數(shù)時候是沒有場景的,只是一個色彩柔和的單色背景前的孤立物體??說:“球,這是球。”牙牙學語的寶寶還不能準確地說出球,但他們出于本能往往會模仿爸爸媽媽的聲音和動作,也用小手指著畫面上的球,說出“qiú”的音。
在嬰兒的語言學習中,這個場景極其普遍,也是很有意義的。嬰兒在借助父母用眼神、動作、語音和被指示物的關聯(lián)創(chuàng)造出的一個學習場域中,慢慢理解音、形、意的關系。由于那些圖畫大多逼真寫實,寶寶在未來的生活場景中,也會不斷接觸到類似的實物。這樣的直接經(jīng)驗和間接經(jīng)驗反復結(jié)合,寶寶就理解了實物球和指示物球的照片或圖畫,理解了“qiú”這個音對它的命名,甚至以后還會記住“球”這個字。然而,這并不是寶寶的文學體驗。小寶寶也有文學體驗要求嗎?
文學是動態(tài)的,它要求有角色,角色要有動作,有聲音,要有事情發(fā)生。有研究表明,幾個月大的寶寶,已經(jīng)在期待事情發(fā)生在會動的東西身上了。他們的眼睛會盯著一個擺動的物體,而當這個物體加速或停止擺動時,他們會表現(xiàn)出詫異的神情。他們還會期待一個物體從遮擋物背后經(jīng)過后再次出現(xiàn),這表明寶寶最初的客體恒常性概念產(chǎn)生了,這就是他們理解故事的基礎,是人類最初對世界的故事性的認識。
而且,小寶寶在牙牙學語階段,最先學會的并不是表明確定意義的名詞或者動詞。他們最先學會的是聲音,并且嘗試用自己的發(fā)音器官去模擬那種帶給他們意義的聲音。比如他們會把汽車叫做“嘟嘟”,把風扇叫做“嗚嗚”,把小狗叫做“汪汪”……他們有自己的擬聲詞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里沒有文字,只有音和他們想要表征的事物。
講了這么多,和這兩本書有什么關系呢?因為這兩本書,就是用小寶寶看得懂的能動的人物在場景里做最簡單的動作并且發(fā)出獨特的聲音組成的故事。
這兩本書講述了兩個非常簡單的故事,圖畫的敘事性極強,非常清楚地表明誰在哪里做什么。即使不用語言講解,也能讓讀者理解意義。爸爸媽媽的任務,就是極盡夸張地讀出那些精心設計的擬聲詞,而且要讀得十分精彩,要有語氣的變化,比如小熊看到雪橇時發(fā)出“嗯?”,要讀出疑問、好奇,而動物們滑雪時的“嗖嗖”聲,則要讀出興奮、緊張、痛快。爸爸媽媽一開始可以參考圖畫中的文字,慢慢等自己和寶寶都熟悉了這個故事,也可以不限于這些擬聲詞,盡可能地和寶寶一起發(fā)出自己覺得適宜的聲音,只要能表達畫面的情緒即可。
接下來,就是小寶寶大顯身手的時候了。我相信,寶寶會對這樣的書愛不釋手,會要求爸爸媽媽一讀再讀,自己也會忍不住發(fā)出各種聲音。因為這本就是為他們設計的書,讓他們擺脫實詞儲備的限制,在畫面的帶動和擬聲詞的示范下探索音和音表現(xiàn)出的情緒的書,是小寶寶也能讀的書,小寶寶也會講的故事。(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兒童圖畫書研究中心孫莉莉)
精彩文摘:《紅雪橇》
冬夜,咯吱,咯吱,咯吱……小熊悄悄拿走小女孩的紅雪橇,他和兔子一起愉快地滑起雪來。
更多的動物加入了大冒險。糟了!雪橇滑向了坡底!
早上,小熊把紅雪橇還給了小女孩。她會生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