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報道向留學圈扔下了一顆“重磅炸彈”。1月16日,就讀于荷蘭某高校的一名中國留學生跳樓并結束了年僅24歲的生命。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到海外留學,有關順利留學的話題也愈發(fā)引人關注。
一個心智健康、能抗壓且對人生、親人、朋友、社會充滿眷念的留學生,一定會以努力完成學業(yè)為重。那么,為什么還是出現(xiàn)留學生未能順利完成學業(yè)的案例呢?這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當然,未能順利完成留學學業(yè)的原因因個體而異,但主要源于四個方面??學業(yè)、經(jīng)濟、戀愛交友、身體健康。而就絕大部分出現(xiàn)問題的留學生而言,來自學業(yè)上的壓力和受挫是導致抑郁癥、強迫癥、精神分裂癥和其他疾病而未能順利留學的主要原因。
我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讀本科的侄女和在英國布里斯托大學讀博士的學生都親口告訴過我,她們身邊也有中國留學生壓力過大而未能順利完成學業(yè)的案例。能到國外名校讀博的中國學生都是國內的學霸或佼佼者,為何還會面臨巨大的學業(yè)壓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了解國外學校的教育觀念、課堂教學模式、專業(yè)學科與國內差異巨大,加之語言上的溝通障礙,挫滅了他們的自信和自尊,產(chǎn)生巨大的學習壓力。
在海外留學,尤其是在歐美留學,中國學生在生活上、心理上、思想上、安全上沒有了“中國式”的家長、教師、班主任和輔導員的溫暖懷抱,一下被拋入了一個高寒“孤兒”地帶。而且,國外高校教師的上課風格、方式與國內完全不一樣,大部分教師在課堂上都只用很短的時間講授,他們不會告訴學生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也不會按頁按章講授,更不會等學生都聽懂了再講新的內容。
以荷蘭高校為例,教師主要采用布置任務的方式,布置指定的閱讀書目和一大堆參考閱讀書籍,給每個小組或團隊布置下次課的任務,而且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涉及的范圍很廣,需要每個小組或者團隊的學生既分工又合作地完成任務并做成幻燈片(PPT)。上課時,每個小組或者團隊集體(組內的每個學生必須參加)展示幻燈片并作演講和回答問題,只要言之有理均可,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但最好有新的創(chuàng)意或自己的見解。然后,師生對每個小組或者團隊的演講進行點評或打分,而學生在每節(jié)課上的表現(xiàn)都被記入平時成績。平時成績在一門課程的總分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有的甚至高達50%。如果中國留學生像在國內一樣,經(jīng)常缺課或輟學,不參加小組的幻燈片展示或制作,就會得零分。
打個比方,這種教學方式類似于將“紅燒肉”的題目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動手去查找資料,去查找做紅燒肉的原材料、烹調佐料、火候和烹飪時間,并實踐怎樣烹調出可口的紅燒肉。這些都由學生親自動手完成。相比之下,國內課堂大部分以教師為中心,教師重視“講功和口才”,重視怎樣講學生才能懂,習慣于在大班授課中采用集中講授的范式,如同樣是“紅燒肉”的題目,教師會給學生提煉和總結出它的重點、難點,需要哪些原材料、佐料,火候如何掌握,需要烹飪多少分鐘等,基本上不用學生動手、動腦。而中國學生習慣的學習方式是教師講,學生記,背筆記,背答案。因此,很容易看出哪種方法對學生而言更困難,哪種方法的閱讀量更大。我在國內讀過碩士,在比利時魯汶大學又讀了第二個碩士學位,然后到荷蘭攻讀博士學位。就同樣的碩士課程而言,魯汶大學的閱讀量是國內大學的3倍,而且全是英文原著,時間還要縮短一半。
為此,要出國留學,就要了解和適應國外的課堂教學,適應國外教師的授課方法,做好用英文閱讀大量原著和用英文進行學術論文寫作的準備。剛出國的留學生,不熟悉國外高校教師的教學方式,加之剛到國外在聽力上和語言表達上的障礙,不少學生在課堂上陷入一種短期的“聾啞狀態(tài)”。我認識的在中國科學院已經(jīng)攻讀博士學位,再派到荷蘭高校學習的中國留學生,都出現(xiàn)過這樣的情況,對此,他們不氣餒、不放棄,堅持每天到所在高校的語言培訓中心學習英語,最終獲得成功。
另外,國外的考試成績通常由三部分組成:平時成績+卷面成績+口試成績。平時成績包含是否缺課。在國外,缺課是很嚴重的事情,缺課太多可直接導致該門課程不及格,甚至被取消畢業(yè)論文答辯的資格。在荷蘭義務教育階段,缺課太多和輟學可導致父母或12歲以上的學生被罰款,特別嚴重的還得坐牢。在美國,自“9.11”事件之后更有特殊規(guī)定:如果外國學生無故不來學校上課或者持續(xù)不見蹤影,學校會對該生發(fā)出書面警告,如果他再不現(xiàn)身,就會被開除,取消他的學生身份,并上報美國國土安全局,從而面臨被驅逐出境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