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會讀后感內(nèi)容篇一
一向以來很少有機會看電影。這次完整地看了一部榮獲柏林電影節(jié)銀熊獎的《喜福會》,讓我深受感染,華裔導演與演員,也可算是中國式的好萊塢片吧。
影片講述了四對母女的命運與生活,純真的自我心理剖析讓聽了很了然。四個苦命的中國女人在國內(nèi)歷經(jīng)磨難分別去美國,再跟美國人創(chuàng)造的第二次婚姻后又有了各自的女兒。恰好,四個女人也成了多年的朋友,各自情誼都很深,影片開始真正切入主體是母親對各自女兒談起早年的時光,悲慘的命運,吃人的禮教,薄薄的人情,不公正的婚姻,裸的封建壓迫與慘昧的性,把整個近代中國社會刻畫得淋漓盡致。總之,個個故事都是悲喜交加,從母親的母親再到婆家的家史,從逃淪的歲月到安逸的晚年,從中國的重慶到美國的舊金山,畫面不停地在兩地之間轉(zhuǎn)換,故事也一個比一個更慘,更出人意料,把整個人的心都和劇中人物連接了起來,這她們擔心,為她們惋惜,為中國的過去悲哀,也為人性感到慘淡,劇中的光線也跟周圍環(huán)境諧調(diào)的很好,明就亮的出奇,像一面鏡子,暗時凄涼可怕,病態(tài)的中國也許就是這樣吧!
這四個母親都是在中國出生成長的,在中國遭到不平等待遇,有的是公婆家的劣待,有的是娘家的排斥,有的是親丈夫的暴力對待,在這樣一個大黑鍋下容易使人的性格變質(zhì),溫柔的也會變?yōu)閲揽岬,漸漸地,她們覺得自己不適合這個時代,這個環(huán)境,于是走上了逃亡與流浪之路,從中國一向漂到美國,再也不回中國,把自己的后半輩寄托在他鄉(xiāng),把自己的生命延續(xù)到了異鄉(xiāng)。她們不能讓自己的后代重蹈自己的前轍,于是當她們的女兒長大成人時,母親對女兒的婚姻格外觀注,生怕女兒會走錯。母親畢竟走過坎坷比女兒多,于是第二段故事就出來了。女兒的不幸與母親的擔憂構成了一網(wǎng)他鄉(xiāng)的浪清,更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加以揭露,人情與金錢,善惡與美丑,摯熱與冷漠,從面構勒出現(xiàn)代社會的不幸,現(xiàn)代人之間的溝壑,這種不幸的生活遭遇到達必須程度就會爆發(fā)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終究會穿過極限,整個影片也加以預示,最后在一片親人的眼淚中結(jié)束了影片。
這是一部生活性戲劇,揭露性十分強烈的影片。
喜福會讀后感內(nèi)容篇二
今天晚上花了兩個多小時,把《喜福會》(TheJoyLuckClub)這本小說看完了。之所以看這本書,其實只是因為公選課需要讀這本書的關系,但是當我讀完了之后,發(fā)現(xiàn)這本書其實還是很不錯的。雖然在公選課的經(jīng)典書單里面這本書不那么經(jīng)典,但是我覺得比起其它的書可能這一本反而要更加接地氣一點。
這本書里面設定了四對母女,而書中的故事基本上就是圍繞著母女之間因為代溝產(chǎn)生的矛盾展開的。這些故事之中有的關于成長,有的關于婚姻,但是我覺得這些故事無疑都圍繞著一個關鍵,那就是女人的幸福。書中的四位母親,都是成長在戰(zhàn)爭年代,有的富有有的貧窮,但是都因為機緣巧合有了人生的轉(zhuǎn)折,來到了美國。她們不懂得怎樣說一口流利的英文,但是卻希望自己的女兒們能夠在這里走向成功,獲得幸福,不會走母親們的老路。這種強烈的、帶有中國傳統(tǒng)色彩的愿望,與從小成長于美國文化的女兒們身上產(chǎn)生了巨大的碰撞。女兒們大都能夠理解母親們的苦心,然而卻不能夠接受他們母親的想法。以至于他們都陷入了困境,然而在母親的幫助下,又再次收獲了幸福。
書中給我印象頗為深刻的大概是母親們的故事。比如說琳達擁有對自己的強烈追求,而用自己的智慧獲得了自由;又比如安梅見證母親的命運而對自己的命運有著強烈的掌控欲望,這種不向命運屈服或者更直接的說不向男人屈服的特質(zhì)最終遺傳到了她的女兒露絲身上。而祖孫三代,也代表了從屈服、覺醒到抗爭的三個階段。比起女兒們的故事,母親們的故事更加奇異更加特別,也更加發(fā)人深思。
然而這本書也并非完美。在我看來,作者采用了分鏡頭的方法,每一章都可以看做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所有的故事又隱隱有一條線索穿行其中可以讓它們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的寫法現(xiàn)在漸漸流行了起來,比如說非常熱門的《冰與火之歌》。分鏡頭的寫法固然可以讓故事不斷切換到第一視角,讓故事敘述更加方便而真實,但這種方式也造成了讀者閱讀的困難。尤其是其中有一些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并不明確,導致了故事間的因果也不甚清晰。所以這也可以說是這本書的一點瑕疵。
除此之外,對于我來說,或許還有一點不滿意的就是這本書的中譯本。這譯本給人的感覺過于生硬,感覺譯者對中美文化間的差異與相似沒有深入了解,翻譯技巧也有一定的不足。導致不少語言上的妙處需要注釋來點出,損失了原文的趣味。當然,我還是很愿意再讀一讀這本書的原文或者其他的譯本。